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都市现代农业扬帆 合肥乡村振兴“加速度”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初秋的合肥,叠翠流金,景色宜人。

  从巢湖之畔到江淮分水岭上,一个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村庄生机勃勃,一幅幅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奋进画卷徐徐展开……

  五年来,合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变产业、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精品、劳动变活动,全市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农业增加值达332亿元;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菜篮子产品综合保障能力分别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第6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跨千元台阶,达24282元,年均增长7.2%,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菜篮子”考核摘得全国“优秀”

  夏末秋初,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的安徽开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连栋温控大棚中硕果累累。红色的圣女果、脆嫩的毛白菜、爽口的黄瓜……一茬接一茬,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个示范园流转土地2200亩,建有智能管理、产品追溯的蔬果生产园,设施大棚79.9万平方米,种植有绿叶蔬菜、辣椒、西红柿、瓜果等30多个蔬果产品,年产蔬果12000余吨。种植模式上,全部采用物联网和水肥一体化系统。”桥头集镇宣传干事丁一说,园内配建有2座果蔬保鲜库、1940平方米分拣和包装车间,储存能力达500吨,增强了园区及周边农户蔬果丰产期的储藏调控能力。

  都市现代农业肩负着服务城市的重要使命。合肥市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安全供给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高质量供给。

  “菜篮子”提标,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19个,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7.83万亩,蔬菜产量稳定在230万吨。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保障能力位居省会城市第6位,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首次考核获得“优秀”等次。

  “米袋子”产稳,示范绿色种植增效。合肥市建立了74个水稻、小麦病虫草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同时巩固提升“1+7+35”个国家、省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稻绿色种植模式;全市粮食年均播种总面积总产量持续双稳定,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肉案子”给力,推广楼层式养殖。全市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9家,2020年,全市生猪存栏64.70万头、年出栏126.5万头,是全省唯一生猪存、出栏稳产保供目标“双完成”的市。

  ……

  写好“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文章的同时,合肥市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今年起,合肥市重点发展种业、生猪、龙虾、草莓、茶叶、水产等12条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力争“十四五”末每个产业链产值均突破百亿元。

  品牌、质量安全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合肥市不断做“优”品种,做“精”品质,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全市拥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2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10个,有效“三品一标”总数76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长丰草莓品牌价值达到75亿元以上。合肥市还建立主要农产品及重点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筑牢“防护墙”。全市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数2315家、省追溯平台2018家,12家企业开展区块链追溯应用试点。

  构筑“世外桃源”激活乡村游

  寻一处民宿,携家人一起品农家土菜、赏田园风光,已成为众多市民假期的选择。

  今年5月份,近郊大圩镇“圩美·磨滩”乡村振兴项目揭开面纱——茶文化主题民宿开门迎客。“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走进民宿,苍翠古木间,21间由民宅改建的客房,融现代元素与乡村美景于一体,舒适温馨。

  “我们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全国首个‘沉浸式’圩堡文化休闲区,项目总投资15.3亿元。村民通过宅基地、住房、耕地入股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分红以及就近务工增收。目前,慕名而来感受茶文化民宿的游客络绎不绝。”包河区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经理汪青文介绍。

  “圩美·磨滩”项目保留了村庄独有的机理和自然资源,集文化体验、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娱乐、餐饮休闲、主题度假等为一体,诸多精彩正在开启。

  乡村是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

  五年来,合肥市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资本引进等综合施策,实施农业生活休闲服务工程,打造发展了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场所,满足城乡人民多样化需求。

  合肥市打造了长丰青峰岭、巢湖尖山湖、庐江黄山寨等为代表的一批都市农业田园综合体、观光采摘园;依托农业、农事、农房和农家饭菜,开发了肥东县长临河六家畈、四顶山,庐江县汤池、万山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巢湖厵乡、蜀山小岭南等民宿村。

  “此外,合肥市还深度挖掘农耕文化,打造了青松食品中小学农谚教育基地、庐阳崔岗艺术专业村等农耕文化和关联艺术体验区;推出55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基本实现‘常年有景、月月办节、天天可游’的阶段性目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达到2207.32万人次,旅游创收121.26亿元。

  产业赋能67个村跻身经济强村

  回眸过去的五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方面后来居上,产业红红火火,开始走向振兴,村集体、脱贫户收入随之节节攀升。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曾是省级贫困村。通过实施“马郢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发力乡村旅游,打造千亩田园综合体,如今这里变成了一片乡村旅游的热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走进马郢村手伴小卖部,麻油、山核桃、菜籽油、小南瓜等50多种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汇聚一堂,广受游客青睐。“我们是长丰‘菜篮子’等‘六子’工程体验店,集中展示、销售全县各乡镇农产品,游客可以线上线下购买。”马郢社区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孙阳阳说。

  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孙阳阳因为志愿服务与马郢结缘,看到马郢强劲的发展势头后,选择扎根于此,创立情缘农场,发展电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像我这样的创客村里现在有33家,三分之二都是外地来的,其他的是本村回乡创业青年。”

  “城市和乡村的资源需要互换互补,我们实施助学、助农、助村马郢计划,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桥,从农耕文化体验游起步,逐渐形成了涵盖种养、餐饮、住宿、教育等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马郢社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钟宇说,经过几年持续拼搏,当地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00元发展到2020年的1.4万元,村集体收入由1.2万元发展到2020年的70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似马郢这般由贫困逐步迈向振兴的村子,不胜枚举。

  “前期脱贫攻坚工作中,合肥市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100多个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各地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苗木花卉、蔬菜、渔网、茶叶等特色产业,助推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市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持续提升。”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至2020年,全市112个贫困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达51.34万元,相比2014年增长43.14倍,其中67个村跻身经济强村。

  当前,合肥市正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合肥市印发了《关于扎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并先后出台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相关领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配套政策文件,逐步构建完善合肥市衔接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云华说。

  在产业方面,合肥市将以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做精做深优势产业为出发点,继续实施到村产业项目。至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园区136个,达到全年目标10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9930户,达到全年目标100.81%。

  “今年起,我们将围绕130个重点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派驻的130个工作队已全面进驻开展工作。”张云华表示,该局将按照“提站位、防返贫、拓成果、促衔接”的要求,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把合肥特色乡村振兴工作打造成全省标杆、全国先进。(记者 华新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9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