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社会

巢湖银屏山区野猪成群下山 毁了我的玉米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公益林保护以及矿山关闭生态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巢湖市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数量也逐年攀升,但与此同时,因为这些野生动物的出没,也给农民带来了麻烦。

  这不,来自巢湖银屏山区张山下村的村民投诉反映说,山上的野猪成群结队下山,把我的几亩玉米全给毁了!

  投诉

  毁农田的“不速之客”是下山的野猪

  “今年雨水好,玉米长得也特别好,本指望有个好收成,没有想到山上的野猪成群结队下山,把我的几亩玉米全给毁了!”近日,位于银屏山区张山下村的村民张求标投诉反映。

  原来,张求标每天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到邻近山脚处的几块地里去转转。一天早上,他照例来到地边,却惊异地发现地里多了几个“不速之客”,靠近一看,原来是4只野猪,2只大的,有一只长着獠牙,估计有200多斤重,还带着2只小的,把玉米地拱得一塌糊涂。

  巢湖市林业局派员来到该村民反映的地块进行查看,发现沿山脚几乎每块地内的庄稼苗都或多或少地遭受破坏,在一块约有七八分大的山芋地内,全是野猪的脚印和被拱过的痕迹。张求标不无担忧地说:“你看,这些都是刚被拱过的,全村上下靠近山脚处的地,大约有100多亩,今年基本上是没有收成了。近处吃完了,就怕以后还有可能跑到村子里去。”

  追因

  野猪增多因山区植被恢复良好

  “我今年63岁了,长这么大也没有亲眼见过野猪,上世纪80年代初林业‘三定’时,家家户户山上的柴草全部被砍光用来做饭,野猪就算有也只能躲到深山里,哪像现在胆子这么大,大白天也敢出来,估计是山上没有吃的才下山。十多年前,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坡耕地上种上了许多树,现在全都长大了。”张求标说。

  对此,巢湖市森防站站长吴晓康也给出了同样的解释:“野猪群的出现绝不是偶然,主要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缺少天敌有关。现在农民不需要上山砍柴,山上的杂草、树木越长越茂盛,这些都给野生动物的繁衍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现在山区出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包括野兔、野鸡、野猪、狗獾等增加了不少。”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绝大多数家庭用上了电饭锅或者煤气灶,很少有用柴禾的,同时,随着生态公益林、野生动物保护等一些政策的实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巢湖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6.72万亩,荒山绿化、成片造林等17.5万亩,封山育林6.3万亩,区划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17.64万亩,关停矿山200多座,森林覆盖率达19.04%,全市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银屏山区,山多林密,非常适合野猪的繁殖生长。野猪群的出现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野猪觅食毁田产生的问题已经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形成了新矛盾。”

  补偿

  补偿标准已制定村民无须担忧

  野猪属于安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不能随便捕杀。“捕杀野猪需要根据当地野猪出现的数量,判断是否已经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危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在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捕杀。”巢湖市林业局一名负责人说,野猪生性凶猛,如果和人发生冲突,肯定会置人死地后才肯离去,因此,他提醒当地村民不要随便捕杀野猪。

  捕杀?它们是野生动物;任由“欺凌”,庄稼咋办?村民直挠头。针对村民的疑问与困扰,该负责人解释:“针对野生动物给居民带来损失的补偿标准,《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明确规定,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补偿费,列入省、市或者县级财政预算,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由省、市或者县级财政各负担50%。伤害发生后,如果符合补偿条件,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要求人身伤害补偿或者财产损失补偿的,可在抢救、治疗结束后30日内或者自遭受财产损失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补偿申请。”

  提醒

  一旦遭遇野猪切莫正面冲突

  据了解,野猪喜欢过群居生活,常2到3头甚至10多头成群活动,对农业、林业破坏很大。它们有昼伏夜行的习性,属杂食动物,以树枝、果实、野菜、草根、腐肉等为食,当食物缺乏时常下山啃食农民庄稼,如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甘薯等。

  吴晓康介绍说:“由于野猪生性凶猛,如与人发生冲突,则非常凶残,村民一旦遇到野猪,切莫与其正面冲突,应做好自我保护。”因为野猪机灵凶猛,奔跑快速,警惕性也很强,一旦遇到危险,它会立即抬起头,突然发出“哼”声,同时鬃毛倒竖起来。即使像豹这种猛兽在遇到野猪群时,也不敢贸然发动进攻,因为野猪的长獠牙不好对付,所以只好远远地咆哮恫吓。为了防范人类的猎杀,野猪有时也攻击人,在受到人类攻击时,受伤的野猪会疯狂地向人类攻击,那场景也会令人惊恐万状。但它们却严格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行为准则,所以村民在遇到野猪群时,最好能主动避开,切莫正面冲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9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