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人文

合肥:静美风光交织人文底蕴

QQ截图20160721120207.png

包公祠旁的廉泉

   “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合肥素以此而闻名于世。

  近日,我有幸参加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文化新闻分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晚报文化记者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庐剧中的包公形象”活动,与全国34家媒体的文化记者齐聚合肥,感受“包公文化”。合肥的静美风光和人文底蕴,交融南北风情,相得益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初印象 宁静不浮躁

  初到合肥,阴雨已散,朝霞相伴。环城公园环境佳,绿化与水体面积足,是个适合安逸生活的好地方。我对合肥的第一印象,即是此地没有那种过度商业化的喧嚣,没有快节奏的奔波,重在宁静不浮躁,整座城市发展均衡,透着安静随和的气质,兼具人文气息。夜幕降临时,可以让人暂时不想一日劳累后那些令身心疲惫的事情,只想静静地感受这个城市的安宁。

  合肥,有着秀丽山水与徽派建筑。青山绿水环抱,体现着雅;小桥流水人家,体现着静。城市中一条条石板街,一排排马头墙,一座座古房屋,透出含蓄的古典美,时时提醒着人们去想起这座正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华东名城曾经拥有的历史和沧桑。

  说实话,我对合肥比较陌生,此前唯一记得的就是一则老式谜语,谜面:两个胖子开会,打一中国地名——谜底“合肥”。这次来肥,听本地朋友介绍,才知道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采访中,我还得悉,合肥城市起源较早,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素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几经战火洗礼,塑造了其独特的气质。

  包公祠 深刻寓意多

  在京剧中,不少人物出自安徽。而提到那位黑脸、额头长着月亮的包青天,当是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人物,包拯正是出自合肥。

  包拯一辈子做官,在很多地方执政,留下“青天大老爷”的美名,故全国多地都纪念包拯,但在包拯家乡合肥,纪念包拯的包公祠则是公认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已成了一个坐落在合肥、闻名于天下的廉正文化符号。在包公祠内的很多地方,也都有着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游人。

  城南包河畔,狭长小岛,三面临水,波光粼粼,莲荷盈盈,一座白墙青瓦、素朴典雅的建筑隐驻其中,那就是包公祠。步入殿堂,抱柱上镌着一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大意是说,凡吾人做官当如包公一样,须有骨气,不要做那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小人,真是气贯长虹啊!

  包公坐像高八尺,古铜色,蹙眉平视,令人肃然起敬。包公像左边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在这里,我才得知包括《铡美案》在内的不少故事,都是虚构的桥段,但由此却看到了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公正要求的渴盼,这大约也是包公千百年来始终让人们怀念不已的重要原因吧。

  路过包河,被荷花和藕所吸引。惊奇的是,这里所产的莲藕无丝,不像其他地方出产的藕那样藕断丝连,纠缠没完,据说是包公正直无私的缘故。比起好看的荷花,发暗的藕身显得十分低调沉稳,或许这就是包拯在官场上的“味道”。

  无论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远,包青天美名广为传颂。当然,现代理念告诉我们,清廉文化的建设自然不能单单只靠“包青天”这样的人物,长远地规划完善科学健全的廉政制度,无疑更显重要。

  □天津市渤海早报文体新闻部副主任 沈啸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8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