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人文

解析合肥老城区改造“经典案例” 追问“升级后时代”的人文课题

   最近,城隍庙火了,它无疑是合肥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将视野拉得更高,可以看到“改变”与“升级”一直在合肥老城区的地图上发生着,或成功或失落。近日,记者走访女人街、罍街、后街以及即将迎来改造的官亭路,从这些经典案例入手,展示现在追溯过往,以期从中破解老城区改造后亟待破解的难题。

  路径之一

  变脸,从朴实到精致

  梦想VS现实:女人街从曾经的“女人天堂”到现如今的“门可罗雀”

  昨日傍晚时分,女人街一家服装店老板坐在店里,淡然地听着流行歌曲。“顾客不到以前的一半,当然能闲下来了,要是以前,每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的确,这里,曾经也如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一样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2012年2月开始,女人街开始启动改造。7个月后,清新、时尚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如果说改造前是一位素颜的村姑,改造后则是一位妆容精致的网红。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女人街“重生”的缔造者有着美好的愿景与希冀,然而市场并不买账。

  女人街的历史,要追溯到20多年前,她的繁华则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刚兴起那会儿。从1996年到2010年,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女人街都是合肥女性的购物天堂。可以说,只要女人的东西,从头到脚,在这里都能“淘”到。

  跟城隍庙一样,作为合肥最早出现、至今仍存在的两个“商业街区”,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隍庙的出现要比女人街早,1978年以后,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信号发出,个体经济在合肥的安庆路上得到呼应,这里成为一个自发的小商品集散地。当时工商所为了便于管理,就把商户集中起来,城隍庙应运而生。

  于是乎,合肥人尝到了个体经济的甜头。决策者想到了再建一个“城隍庙式”的小商品市场,女人街的前身七桂塘小商品市场诞生。1986年的国庆节当天,七桂塘小商品市场开业,成为当时庐州城最大的新闻,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它为后来女人街的出现做了铺垫。

  1995年城隍庙二期建成开业,小商品经济在合肥发展盛极一时。而经营了10年的七桂塘小商品市场开始进入了低迷期。这一切,都为“女人街”提供了先天条件。1996年初,节约巷开始安排下岗女工再就业,形成女人街的雏形,1997年,节约巷开始正式叫“女人街”。

  街口挨挨挤挤的书报杂志摊点,几毛钱就能买一本杂志,也成为了很多人满满的回忆。

  2012年2月开始,女人街开始启动改造。如果说改造前是一位素颜的村姑,改造后则是一位妆容精致的网红。

  然而,网红的外貌没有带来网红般的人气,此后的女人街一直人气低迷。

  路径之二

  更名,梦想未照进现实

  梦想VS现实:“香街”响亮且易记,却失了“合肥味道”

  对于女人街乃至旁边七桂塘“提升人气”的努力从未间断,但现实的反映是,它们始终未真正走入百姓心中。

  为了扩大体量,聚拢人气,2013年2月,旁边的七桂塘市场开始改造。2014年4月,经过标准化改造的七桂塘新菜市场正式开门迎客,市场周边的道路、给排水设施、消防设施、园林小品、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进行了改造和优化……人气依旧没有迎来新生。

  随后,管理方也是积极努力进行“包装”,挖掘文化底蕴,重新植上七棵桂花树,发掘出姜夔、赤阑桥文化,将七桂塘和女人街合并成一个街区,并绞尽脑汁取名为“香街”。

  然而,这一新名称很难再次被市民接受。“我们家店在这边已经做了7、8年了,还算是不错的,但目前收入的7成都是老顾客带来的。改造之后,销售额不足原来的六成,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水平了。”一家服装店老板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女人街的店铺基本上是“二八分”,也就是8成的商户基本上做几个月就转让了,没有固定的客源实在支撑不下去了。经营的好一点的店铺能做2到3年,做的差的也就一两个月就转让了。“你会发现女人街的商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因为总会有些商铺来来去去。”一家新开的鞋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们店铺前两天刚开业,店面这半年经历了3次转让,上届是卖衣服的,上上届是全国连锁的鞋店,均因为经营不下去转手了。

  路径之三

  夜市,美食集大成者的标杆意义

  梦想VS现实:人气爆棚成为城区改造的成功案例

  “所有的朋友来合肥,都点名去罍街。合肥还有哪里可以替代罍街?”不止合肥白领女性杨静,几乎所有在罍街的采访对象都有这样的反问。

  这个因酒文化而得名的地方,因满足了市民对夜市的需求,逐渐成为合肥夜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很少会出现独自行走的人。你是谁在这里根本不重要,也没有人会记住你。人们聚集在这里或满足味蕾,或喂饱视觉神经。

  几块钱买一瓶酒,就可以在罍街的各种饭庄微醺,这里没有人逼你消费。

  “半夜会有没卸妆的女孩不顾口红来撸串,也有老外捧着一碗麻辣烫和一个大煎饼。”

  为了盈利,罍街的商铺几乎只剩下两种:一种以价格取胜;一种注重格调。也因为此,罍街不拒绝任何人,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有钱人来这里消遣,普通人也可以在这里生活。

  罍街的夜晚从9点开始升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也许只为听一段相声。一到晚上七点,罍街茶馆的音乐会准时响起,这让罍街的声浪瞬间飙高。

  朱清秀自诩“文艺青年”,喜欢“本地文化”。她今年28岁,戴一副黑框眼镜。三年前开始,她常来罍街茶馆,她喜欢和陌生人一起嗑瓜子、品茶、听相声。

  “不想在家看手机啊,一场相声不就几十块。”朱清秀说,“我不懂相声,经常睡一觉就什么都不记得,但这是我喜欢的生活,没有被屏幕绑架。”

  路径之四

  时尚,让“徽姑娘”与时尚嫁接

  梦想VS现实:人气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有“后海”,合肥有“后街”。在包河区马鞍山南路与皖江路交叉口,一条散发着徽派文化气息的创意时尚休闲街区于2015年上半年悄然绽放。

  昔日的工厂变身文艺气息浓厚的“主题街”,这里的人气如何?8月10日傍晚时分,趁着晚饭时间记者来到后街,与其他美食街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露天小吃街,也没有人头攒动的火爆景象,大多数都是室内饮食。西北特色的西部餐厅、园林式酒店、美式主题音乐餐厅……各式各样的特色店开了近十家,但往内里一瞧,只有三三两两的几桌食客。

  “夏天太热,中午几乎也没什么客人,晚上才会有几桌生意,但人气一直没旺起来。”聊起生意,临街一家商户的负责人直摇头,在他看来,当初选择落户这条特色街就是看重了老厂房改造后能带来一些人气,虽然周边住户众多,但客人却寥寥无几。“加上罍街离的近,食物种类更丰富,相比之下后街的人气真的比较弱。”作为商家,他也建议能多举办积攒人气的活动,或者推出系列活动吸引人来。

  路径之五

  精品,让远近闻名的大排档成为特色街区

  梦想VS现实:不管走向如何,我们关心,官亭路转身之后能否延续人气?

  从一条泥巴路“起家”,官亭路以密集而多样的小吃赢得了“吃货”们的芳心,“热火朝天的市井生活。”是很多人走进这里的第一感受。

  昨天,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来到了官亭路,今年已经82岁的李老先生30多年前搬到了附近居住,他说,那时候的官亭路还是一条泥巴路。

  “两旁都是平房,住着不少的人家,后来,路口多了一家早点摊子,再后来又有人开了一家小饭店,慢慢的,旁边有了菜市场,泥巴路也变成了石子路,最后又变成了水泥路和沥青路。”李老先生说,官亭路大约是从10年前开始慢慢变得“火爆”的。

  李老先生的外孙女小魏就是官亭路的拥趸者,“10年前,官亭路上的美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面食和麻辣烫却很有名。”小魏说,大约是从2009年开始,官亭路上的美食就丰富起来了,“胖姐面馆、小胡生煎、三河胖子肥肠馆、川西人家、片片鱼……可以说,合肥有名的小吃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这里裹挟着最浓郁的市井气息,也携带着不容回避的“老城基因”——因道路狭窄,两边是老旧小区,每天这条道路上人潮拥挤,交通秩序混乱,甚至还存在摊点乱摆、电源私拉、消防通道被占等现象,这也让官亭路陷入“聚而不大、做而不强、单一无序”的尴尬局面。

  昨天,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蜀山区获悉,官亭路的改造方案已经出炉,目前正在招投标阶段。

  “为了提升官亭路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未来将集中管理流动摊点,建立食材安全追溯,增加机动车停车位,从而将官亭路打造成精品道路和特色街区。”蜀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免出现改造后遇冷情况,会在特色上下功夫,并单独划出区域引导流动摊点,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官亭路改造的消息一出来,不少市民与网友即开始梳理与怀念——谁家的煎包好吃、谁家的肥肠味道够足、谁家的鱼分量充足……他们更想知道,改造之后,这些美食还在吗?记忆中的味道还在吗?

  这是留给设计者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92
收藏
分享